全世界都在用“中国制造”,为什么我们身边却都是伪装成国货的洋品牌?
近年来,“中国制造”屡次在互联网上“出圈”,国内外许多博主都开始大肆鼓吹,“中国制造”俨然已经成了“流量密码”。
不信的话你去网上看一看,输入“中国制造”,搜索出来一水的好评,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外国博主。
这其中肯定多少沾点“博眼球”的人,但不可否认,中国制造确实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,并且到2010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。
但即使在“Made In China”遍布全世界的当今,我们身边却潜伏了许多表面看是“国货”,其实却是外国的品牌。
展开剩余89%就好比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能看到的“金龙鱼”,上至80岁老太,下至3岁小儿,几乎都吃过,可又有几个人知道,这其实是个“洋牌子”?
而且这个家喻户晓的“洋品牌”,更是在2023年实现了营收超2500亿!
双重身份占尽先机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金龙鱼品牌创立于1991年,它背后的母公司大家可能听说过,就是马来西亚华裔商人郭鹤年创办的“益海嘉里”。
郭鹤年曾经不仅被誉为“亚洲糖王”,还是香格里拉酒店的创始人,在《2025福布斯马来西亚富豪榜》中,101岁的郭鹤年更是以114亿美元的身家,蝉联马来西亚首富。
1988年,益海嘉里集团就决定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,不过,他们深知直接以外国品牌身份进入,可能会遭遇诸多阻碍,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“本土化”运作。
乍一听“金龙鱼”这个名字,大家肯定觉得是国货,因为金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、繁荣;龙,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,代表着权威与吉祥;鱼,则有“年年有余”的美好寓意。
而且在包装设计上,金龙鱼采用了标志性的金色瓶身、红色标签,包装上还印有盘旋的龙纹,搭配醒目的传统书法字体,整体风格尽显中国韵味。
1988年,益海嘉里创建之初,就是由丰益集团与中粮集团合资成立的,有了“中粮”这一层保护罩,上世纪90年代,金龙鱼既享受了外资企业的管理优势,又获得本土企业的强大支持。
这一双重身份使得金龙鱼在早期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,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误以为它是国企改革的标杆。
金龙鱼在国内的渗透
上世纪九十年代,国内买东西还要凭票,家里的大人通常让小孩拿着空的玻璃瓶和油票,去供销社打酱油,“打酱油”这个词就是由此诞生。
这样虽然可以培养小孩的自主能力,但这种散装食用油却不太卫生,金龙鱼敏锐的捕捉到这一市场漏洞,果断推出小包装油,这种小包装不仅方便储存,而且干净卫生,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。
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,2000年,金龙鱼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健康需求,推出1:1:1黄金比例调和油,并大力宣扬其“零反式脂肪酸”的健康理念。
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,还让金龙鱼在健康食品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,进一步巩固了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。
其独创的“厨房生态”战略也别具一格,通过捆绑销售(如买油送酱油)、场景营销(推出“外婆乡小榨菜籽油”主打怀旧情怀)等方式,到2022年,金龙鱼的米面业务也贡献了28%的营收。
而且他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网络,业务员开着厢式货车,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全国各地的乡镇夫妻店。
曾有调研人员在河南某县城发现,金龙鱼业务员每周都会固定拜访每个零售点启恒配资,及时补货的同时收集销售数据。
就是这种精细的渠道管理,使得金龙鱼将销售网络延伸到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,从大城市的商超,到偏远乡镇的小店,都能看到金龙鱼的产品。
伪国货遍地
尽管金龙鱼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,但随着信息传播和消费者认知提升,它的外资身份也逐渐被曝光。
2020年,金龙鱼的外资背景被曝光,引发了一场关于“伪国货”的争议,虽然金龙鱼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度度过了危机,但近些年来,金龙鱼还面临着许多食品安全问题。
而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,鲁花、福临门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,他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,推出了更贴合大众口味的产品。
与此同时,市场上其他“伪国货”也被揪了出来。
哈尔滨啤酒是1900年由俄罗斯商人在中国创办的,但在2004年被美国百威收购,虽然名字带有“哈尔滨”,但人家已经是实打实的美国品牌。
徐福记的包装看着挺是那么回事,其实早在2011年就被瑞士雀巢收购;“好丽友,好朋友”,这句台词吸引了多少小朋友,但它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韩国品牌。
1985年,王锡均先生创立大宝,距今已经整整50年,它也在中国火了50年,直到现在,多少人家里的梳妆台上仍有这个“SOD蜜”的身影?可该品牌也在2008年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。
还有中华牙膏,1954年的上海老品牌,名字就叫“中华”,《战狼2》上映后,许多人还用中华牙膏玩梗,没想到早在1994年,这个品牌就被荷兰联合利华公司租用。
脉动背后的公司“达能”是一家源自法国的跨国食品巨头,2003年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饮料,曾经还想收购光明乳业,被拒后又开始跟蒙牛合作。
好好好,我还真以为满世界都是中国制造,搞了半天,身边还是这么多“洋牌子”啊?
结语
上述这些品牌,他们都曾是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,而当它们在被外资收购后,却依旧用着“国货”的外衣,让人毫无察觉。
他们瞒的严严实实,难道消费者不能知道他们购买的产品背后是谁吗?
我们总说要支持国货,可当国货成了洋货,我们又该怎么选?
那些用着中国文化包装,却把钱送到国外的品牌,真的是我们想要支持的吗?
这笔账,咱们自己算的清吗?
信息来源:
新京报:金龙鱼2023年实现营收2515亿元
中宏网:打铁还需自身硬!金龙鱼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好的中国味
新浪财经:中华牙膏、银鹭竟是外资品牌启恒配资,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为何拱手让人?
信息来源:
新京报:金龙鱼2023年实现营收2515亿元
中宏网:打铁还需自身硬!金龙鱼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好的中国味
新浪财经:中华牙膏、银鹭竟是外资品牌,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为何拱手让人?
发布于:重庆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