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大爷,您最近这血糖控制得可以啊,糖化血红蛋白7.8%,对您这个年纪来说,算是不错了。”在内分泌科的诊室里,医生看着王大爷的化验单,给出了一个还算积极的评价。
王大爷今年76岁,患上2型糖尿病快20年了,是个“老糖友”。听到医生的话,他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,反而叹了口气:“医生,理是这个理,可我自个儿觉得不对劲啊。这一年多,我人是越来越虚,以前拎一袋米上三楼不喘气,现在空着手都觉得累。拧个瓶盖费劲,走路总像踩着棉花,生怕摔倒。这是不是人老了都这样,没法子了?”
王大爷的困惑,可能也是屏幕前许多老年“糖友”和他们子女的共同疑问。我们常常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血糖值、糖化血红蛋白这些冰冷的数字上,以为把它们控制在合理范围就万事大吉。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,甚至关乎晚年生活质量的根本问题——我们的肌肉去哪儿了?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藏在糖尿病背后的“隐形危机”—— 肌少症。
展开剩余86%一、不只是“老掉牙”,更可怕的是“老掉肉”
很多人觉得,人老了,肌肉没那么结实了,力气变小了,这是自然规律,就像头发会变白、牙齿会脱落一样。
没错,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的肌肉确实会自然流失 。研究发现,一个人到了80岁,肌肉量可能会比年轻时减少30%到40% 。但如果这种流失的速度过快、程度过重,就不再是简单的“衰老”,而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疾病—— 肌少症(Sarcopenia)。
您可以把我们的肌肉想象成一个“健康银行”。年轻时我们努力存“钱”(肌肉),年老时就从中取“钱”花。肌少症,就相当于这个银行里的存款被加速取空,甚至出现了严重的“赤字”。
它带来的后果远不止“没力气”这么简单:
行动能力下降:走路变慢,容易疲劳,上下楼梯困难。
跌倒风险剧增:肌肉是保护我们骨骼和关节的“盔甲”,肌肉少了,平衡能力变差,稍微有点磕碰就可能摔倒,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。
代谢功能紊乱:肌肉是消耗我们身体能量(特别是血糖)的大户。肌肉少了,血糖就更难控制。
生活质量骤降:从自己能买菜做饭,到需要人搀扶,再到卧床不起,生活无法自理,这背后往往都有肌少症的影子。
在全球范围内,大约有10%的人受到肌少症的困扰 。而在我们国家,一项调查显示,这个比例可能高达33.6%,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 。
那么,这和我们今天的主题——糖尿病,又有什么关系呢?
关系大了!
二、当高血糖遇上肌肉流失:一场“1+1>2”的灾难
最近,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《疾病》(Diseases)上的研究,就为我们揭示了2型糖尿病与肌少症之间令人担忧的联系 。
这项研究由墨西哥的科学家们开展,他们对356位年龄超过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一次详细的“体检” 。结果发现,在这群老年“糖友”中,肌少症的发生率竟然高达 45.5%!这个数字,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 。
这说明富盈网, 2型糖尿病患者,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!
为什么会这样?糖尿病是如何一步步“蚕食”我们宝贵的肌肉的?
1. 胰岛素抵抗:“能量仓库”的大门打不开了
我们可以把肌肉细胞想象成一个需要能量才能工作的“工厂”,而血糖就是运送到工厂门口的“原材料”。胰岛素,则像是打开工厂大门的“钥匙”。
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,普遍存在一种叫做“胰岛素抵抗”的现象 。也就是说,这把“钥匙”虽然还在,但工厂的“锁”生锈了,门很难打开。大量的“原材料”(血糖)堆积在门外的“马路”上(血管里),造成了高血糖。而“工厂”内部却因为缺少原料而濒临停产,甚至开始变卖“机器设备”(分解肌肉蛋白)来勉强维持,最终导致肌肉萎缩、力量下降 。
2. 高血糖的“毒性”:直接攻击肌肉细胞
长期的高血糖状态,本身对身体就是一种“毒性”环境 。它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,产生大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。这些有害物质会直接攻击我们的肌肉纤维,抑制肌肉蛋白质的合成,同时加速其分解,让肌肉流失得更快 。
这就好比把一块鲜肉长时间泡在糖水里,它会慢慢变质、萎缩,是一个道理。
3. 糖尿病并发症的“助攻”
研究还发现,那些患有肌少症的“糖友”,往往有更长的糖尿病病史(很多超过20年),并且更容易出现心脏病、肾病等并发症。这些慢性病本身就会消耗身体,让患者营养状况变差、活动量减少,进一步加剧了肌肉的流失 。
三、研究的警钟:血糖控制不好,肌肉流失风险高出近八成!
这项研究最核心的发现,也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点是: 血糖控制水平与肌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。
结果触目惊心:
在血糖控制不佳的“糖友”中,有 62.3%的人患有肌少症。
而在血糖控制良好的“糖友”中,这个比例下降到了 47.9%。
经过复杂的统计学分析,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更直观的结论:与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相比, 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,发生肌少症的风险要高出79%(赔率比为1.79)!
更重要的是,这种关联性在“肌肉量减少”这个指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。也就是说, 失控的高血糖,与实实在在的肌肉组织的丢失,有着非常强的联系。
回到我们开头的王大爷,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是7.8%,正属于“血糖控制不佳”的范畴 。他感觉到的浑身乏力、走路不稳,很可能就是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,导致肌少症找上门来的典型表现。
这项研究还描绘出了一幅患有肌少症的“糖友”群像:他们往往年龄更大、身体更衰弱、营养状况更差,并且很少进行体育锻炼。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发现是,这些患者的体重指数(BMI)和体脂率反而更低 。这可能意味着,他们的体重下降,并不是脂肪减少带来的“健康瘦”,而是肌肉大量流失导致的“消耗性瘦”,这是一种更危险的信号。
四、守卫肌肉“银行”,我们该怎么办?
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。面对糖尿病和肌少症这对“难兄难弟”,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。作为患者和家人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行动起来:
1. 重新审视“血糖控制”的目标
我们必须明确,控制血糖,不仅仅是为了预防那些我们熟知的并发症,如眼病、肾病、足病,更是为了保住我们身体的“发动机”——肌肉 。肌肉的存量,直接决定了我们晚年是能独立行走、享受生活,还是与轮椅和病床为伴。
请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,根据您的具体情况,制定一个既安全又有效的血糖控制目标。研究中以7.5%为界,但这只是一个参考,个体化的目标才是最好的。
2. 吃得对:像“盖房子”一样补充蛋白质
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。肌肉流失,就像房子的砖墙在不断剥落。想要修复和加固它,就必须提供充足的“砖块”——也就是优质蛋白质。
老年“糖友”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血糖升高就什么都不敢吃,尤其是肉、蛋、奶。在控制好总热量的前提下,要保证每天有足量的优质蛋白摄入。具体吃多少,可以咨询医生或营养师。一个简单的原则是,可以把一天所需的蛋白质均匀分配到三餐中,这样“盖房子”的效率更高。
3. 动得巧:力量训练是肌肉的“充电宝”
如果说蛋白质是“砖块”,那么运动,特别是 力量训练(也叫抗阻运动),就是指挥工人把砖块砌成墙的“施工队”。这是预防和改善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,没有之一。
不要一听到“力量训练”就觉得是年轻人玩的铁疙瘩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有许多安全又简便的方式:
坐姿抬腿:坐在椅子上,轮流抬起双腿,感受大腿前侧肌肉的发力。
靠墙静蹲:背靠墙壁,双脚与肩同宽,身体慢慢下蹲,像坐椅子一样。
弹力带划船:用弹力带进行拉伸,锻炼背部和手臂肌肉。
举小哑铃或矿泉水瓶:锻炼上肢力量。
关键在于“循序渐进、量力而行”。每周进行2-3次,每次选择4-5个动作,每个动作做10-15次。运动前要热身,运动后要拉伸。最好能在专业人士(如医生或康复治疗师)的指导下进行。
4. 定期“体检”你的肌肉
如何知道自己的肌肉状况如何?除了去医院做专业的身体成分分析,我们也可以在家做一些简单的自测:
环小腿测试: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,圈住自己小腿最粗的位置。如果手指之间还有空隙,甚至能重叠,说明肌肉量可能不足。
座椅起立测试:双臂交叉于胸前,坐在椅子上,然后站起来,再坐下。记录30秒内能完成多少次。次数越少,说明下肢力量越差。
握力测试:一个简单的握力计就能告诉你上肢力量的水平。研究中对男性和女性的握力标准有明确界定,男性低于27公斤,女性低于16公斤,就属于力量偏低 。
如果发现问题富盈网,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求助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